根据《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25年湖北省教学成果奖评奖工作的通知》(鄂人社奖[2025]50号)文件精神,我校严格按照申报通知要求,组织开展了校级研究生教学成果奖评审及省级推荐遴选工作。经各教学单位推荐、校内外专家评审,确定4项成果拟推荐申报2025年湖北省高等教育(研究生)教学成果奖。现将拟推荐成果名单及相关信息予以公示。
湖北工业大学推荐申报2025年湖北省高等教育(研究生)教学成果奖名单
推荐排序 | 成果名称 | 成果完成人 | 成果完成单位 | 实践检验时长 | 成果核心创新点简介 |
1 | 需求牵引·能级跃迁·资源重构·赋权改革: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| 张晓星、钱应平、武明虎、胡心彬、李祝、翟中生、赵楠、张明武、邓志杨、吴华伟 | 湖北工业大学、 湖北文理学院 | 4年 | 创立了“需求→学科→能力→课程”动态传导新机制,实现教育供给侧结构化创新,确保“教得对”;开辟了“三百工程”师资能级跃迁新路径,突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不足瓶颈,支撑“教得好”;构建了“三位一体”的工程类专硕规模化实践新体系,解决企业资源承载力受限难题,保障“练得实”;塑造了“双轮驱动”校企师协同育人新格局,激活多主体育人内生动力,护航“走得远”。成果具有前瞻性和鲜明的创新性,为建设中国特色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体系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。 |
2 |
地方工科高校生物与医药卓越工程师“三力三度”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
| 唐景峰、代俊、周梦舟、周彬、周策凡、祝海川、黄煌、吴茜 | 湖北工业大学 | 5年 | 创新性地提出了以“三力”(创新突破能力、工程设计能力、成果转化能力)、“三度”(技术高度、实践深度、转化效度)为核心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新定位;构建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、党建引领的“深根-壮杆-强枝-育果”“生命树”培养新体系;创建了“思专协同、理实一体、学科交叉、专创互通、科教融汇、产教融合”六维一体的“融合网”培养新方法。卓越工程师全过程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。成果已在国内10余所高校推广。 |
3 | 涉河湖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“一理两化三融”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| 马强、李祝、于宪煜、赵春菊、黄艳雁、林伟青、吴攀、李彪、高健、周鑫隆 | 湖北工业大学 | 4年 | 创新了“一理两化三融”研究生培养模式,构建了“协同化、动态化”的双轮驱动机制,创建了“文化-知识-实践”三维融合的培养链路,研究生绿色生态意识显著提升,有效推进“涉河湖”领域工程人才培养,相关经验已在省内外多所高校推广,引领和示范作用显著。 |
4 |
六维聚能 五阶递进 四元协同 经管类专业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改革与探索
| 孙浩、王利军、王德发、李文新、杨小婉、陈彦百、卢泉、王文希、梁航、胡柳波 | 湖北工业大学、武汉东湖学院 | 5年 | 构建“绿色化-责任化-数智化-国际化-集成化-实战化”六维聚能培养模型,破解培养定位与社会需求脱节难题;打造“认知-实训-拓展-创新-转化”五阶递进培养路径,打破实践教学与产业发展割裂壁垒;探索“校地-产教-师生-人机”四元协同评价体系,解决评价体系与能力结构适配不足问题。该成果已在8所省属高校推广,辐射超3000名学生,学生获国家级竞赛奖项45项,培养模式入选教育部新文科案例库并获BGA国际金牌认证。 |
公示期为2025年11月6日至11月12日(共5个工作日)。公示期间,如对拟推荐成果有异议,必须以书面形式(包括必要的证明材料)向我校研究生院提出。单位提出异议,需在异议材料上加盖本单位公章,并写明联系人姓名、通讯地址和电话;个人提出异议,需在异议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,并写明本人的工作单位、通讯地址和电话。逾期或匿名反映不予受理。
联系电话:研究生院培养办027-59750158
联系地址:湖北工业大学行政楼B107室
湖北工业大学研究生院
2025年11月6日